《西平樂·稚柳蘇晴》翻譯及注釋
元豐初,予以布衣西上,過天長道中。后四十余年,辛丑正月,避賊復游故地。感嘆歲月,偶成此詞。
稚柳蘇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覺春賒。駝褐寒侵,正憐初日,輕陰抵死須遮。嘆事逐孤鴻盡去,身與塘蒲共晚,爭知向此,征途迢遞,佇立塵沙。念朱顏翠發,曾到處,故地使人嗟。
譯文:柳才甦(sū)、雨方停,川流悠悠遠去,不覺春天已徐徐到來。稚柳在雨中蘇醒,春寒料峭,春意無多,冷暖不定。稚柳剛披上一層輕柔的綠紗,那老枝上自然還帶著雪襲霜欺的痕跡駝褐色,初陽的微溫還被淺淺的樹蔭遮擋,令人愛憐的初春的太陽,剛剛灑放出一些溫暖,便被淺淺的樹蔭拚死遮擋。四十年來經歷的人情世事,皆已隨秋去春來的孤鴻疾飛而去,自身也與塘中的蒲葦一齊衰老枯黃,怎能知道將要去的地方前途如何,長久地沉思著站立在平坦的沙岸,追憶四十年前還是朱顏烏發的翩翩少年的時候,曾經游過的地方,這次重來令人思緒萬千。
注釋:稚柳:嫩柳。指春來柳樹發的新枝條。蘇晴:在晴光中復活生長。故溪:往年(40多年前)經過的溪流。歇:停息。川迥(jiǒng):平野遼闊。賒:也是“遠”的意思。駝褐(hè):是說身上穿的駝毛里子的粗布衣服擋不住寒氣,正喜太陽露頭可以去除寒冷了,不料陰云卻死死地擋住了陽光。褐,粗布短衣。初日:初春的陽光。輕陰:薄云。抵死:竭力。須:卻。孤鴻:孤雁。杜牧《題安州浮云寺樓》:“恨如春草多,事逐孤鴻去?!本湟鉃橐簧洑v一去不返。塘蒲:池中蒲草。南朝梁庾肩吾曾與皇子唱和,勢淪敗后避難會稽,后還家。《李賀作錳還自會稽歌》詠其事:“吳霜點歸鬢,身與塘蒲晚。脈脈辭金魚,羈臣守邊賤?!痹~人借喻自己發白身老,不堪再仕而甘守貧賤。爭知:怎知。向此:來到這里,指天長縣。迢遞:遙遠。佇(zhù)立:凝神久立。朱顏翠發:紅顏黑發。代指青春年少之時,也就是四十多年前作者經此路上汴京之時。嗟(jiē):感嘆,感傷。
道連三楚,天低四野,喬木依前,臨路敧斜。重慕想、東陵晦跡,彭澤歸來,左右琴書自樂,松菊相依,何況風流鬢未華。多謝故人,親馳鄭驛,時倒融尊,勸此淹留,共過芳時,翻令倦客思家。
譯文:天似穹廬、四野處地天相銜,高大的喬木依然如四十年前,然而如今自己舉足要踏上前方征途的時候,卻是心境很不平靜,時間變遷,重游故地,但人的心境迥然不同。追求和向往又在心底翻騰,羨慕像東陵侯召平與彭澤令陶淵明一樣韜影晦跡、鄙視功名歸隱林下的生活;以琴、書自娛,閑時依松賞菊,何況自己精力尚沛、兩鬢尚無白發。由衷感謝當年的故交好友,他們親來我下榻處,為我接風,邀我宴飲,執壺把盞,熱情留我共同度過百花即將吐艷爭芳的春天。故人的殷勤挽留反而讓我這個疲倦無比的游子盼望著返家。
注釋:三楚:古地區名。《漠書·高帝紀》引孟康《音義》稱舊名漢陵(即南郡)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約當今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蘇等廣大地區。喬木:軀干高大、枝葉繁茂的大樹。依前:還和從前(四十多年前)一樣。欹(qī)斜:傾側,傾斜。慕想:向往和仰慕。東陵晦跡:秦東陵侯召平的隱居行為。據《史記·蕭相國世家》:“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召平以為名也。”晦跡。隱藏自己的行蹤。彭澤歸來:指陶淵明辭官歸隱。陶淵明曾為彭澤令,后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辭去官職,賦《歸去來兮辭》中“樂琴書以消優”和“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等句子,說明其隱居生活的樂趣。風流鬢未華(花),是說陶淵明隱居時年紀還不很老。鬢未華:鬢發未花白。句意為陶潛30歲前任州祭酒不久即辭官,更令人敬佩。親馳鄭驛:指作者的老朋友親自馳馬到天長郊外驛站,想好客愛友的鄭當時那樣款待他。鄭,指鄭當時,西漢人,以好客愛友著名。據《史記·汲(黯)鄭(當時)列傳》:“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沒五日洗沐,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植槐??!焙髞斫柚笇τ讶耸⑶榻哟r倒融尊:也是指天長的老朋友殷勤地款待自己。融,指孔融,東漢人,好客。據《后漢書·孔融傳》:“及退閑職,賓客日盈其門,長嘆曰:‘座上客恒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弊穑淳崎?。勸此淹留:勸我再此久留。淹留:久留。芳時:春天。美好的時節。翻:反而。倦客:客居他鄉的倦游之人。以上六句說故人殷勤好客,盛情挽留,但這反而讓詞人更加思鄉心切,厭倦仕途奔走。
周邦彥簡介
唐代·周邦彥的簡介
![周邦彥](/d/file/p/e61e41dae4586fd4de435012871d316e.jpg)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
...〔 ? 周邦彥的詩(28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