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翻譯及注釋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仆姑。
譯文:我年輕的時候帶著一萬多的士兵、精銳的騎兵們渡過長江時。金人的士兵晚上在準備著箭袋,而我們漢人的軍隊一大早向敵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注釋:壯歲旌旗擁萬夫:指作者領導起義軍抗金事,當時正二十歲出頭。壯歲:少壯之時。錦襜突騎渡江初:指作者南歸前統帥部隊和敵人戰斗之事。錦襜突騎:穿錦繡短衣的快速騎兵。襜:戰袍。衣蔽前曰“襜”。燕兵:此處指金兵。娖:整理的意思。銀胡觮:銀色或鑲銀的箭袋。一說娖為謹慎貌,胡觮是一種用皮制成的測聽器,軍士枕著它,可以測聽三十里內外的人馬聲響,見《通典》。漢:代指宋。金仆姑:箭名,見《左傳·莊公十一年》。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譯文:追憶著往事,感嘆如今的自己,春風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長達幾萬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東邊的人家換換種樹的書吧。
注釋:髭須:胡子。唇上曰髭,唇下為須。平戎策:平定當時入侵者的策略。此指作者南歸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論》《九議》等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很有價值的抗金意見書。東家:東鄰。種樹書:表示退休歸耕農田。
辛棄疾簡介
唐代·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d/file/p/265954a6eedae9323d3354a2d5b6ed2d.jpg)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 辛棄疾的詩(79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