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云門寺閣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云門寺坐落在東山腳下,山花在暮色中格外清幽。
懸燈見夕陽中千峰矗立,卷起簾幔想五湖的清秋。
古老壁畫上只剩鴻雁在,紗窗上點綴著星宿斗牛。
懷疑地勢高峻天路已近,在夢中和白云一起遨游。
注釋
云門寺:在會稽(今浙江省紹興縣)境內的云門山(又名東山)上,始建于晉安帝時。云門寺閣:指云門寺內的閣樓。
香閣:指香煙繚繞的寺中閣樓。即云門寺閣,詩人夜宿之處。東山:云門山的別名。
象外:猶物外,物象之外。
千嶂(zhàng):千山、群山。嶂:像屏障一樣陡峭的山峰。
卷(juǎn)幔(màn):卷起帳幕或簾子。五湖:太湖的別名。
畫壁:繪有圖畫的墻壁。馀:留存。一作“飛”。
紗窗:糊有細密紗網的窗子。斗(dǒu)牛:指斗星宿和牛星宿,泛指天空中的星群。
天路:天上的路,通天的路。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注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210-211
宿云門寺閣創作背景
云門寺是一個隱居之地。梁代處士何胤、唐代名僧智永等都在寺里棲隱過。此寺是盛唐時期一個有名的隱居之地。盛唐文儒孫逖曾夜宿此寺,此詩即為詩人在旅途中夜宿寺閣有感而作,其具體作年未詳。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注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210-211
2、陳志明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71-372
宿云門寺閣鑒賞
此詩一、二句以寫意的筆法,勾勒出云門寺的一幅遠景。首句點出云門寺的所在,次句寫出寺的環境氛圍。“香閣”二字,切合佛寺常年供香的特點。寺閣坐落在東山下,那兒地勢高,云霧繚繞。時近傍晚,山花籠上了一層蒼茫的暮色,似在煙靄之中。用“象外”去形容“幽”,是說其幽無比,超塵拔俗。一座幽靜的佛寺便在邈遠天際淡淡化出。兩句于寫景之中兼寓敘事:云門寺尚在遠方,詩人此時還在投宿途中。
三、四句所寫,是到達宿處后憑窗遠眺的景象。這兩句對偶工穩,內蘊深厚,堪稱是篇中的警策。“懸燈”、“卷幔”正是入夜時初到宿處的情狀:點燃宿處油燈,卷起久垂的帷簾,觀賞起窗外的夜色。詩人借懸燈寫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寫出想象中所見浩淼的太湖。山與水對比,縱與橫映襯,意境極為優美。其實,在茫茫夜色中,縱然卷起窗簾或借助于所懸之燈,也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這純屬想象之辭。詩人不為夜幕和斗室所限,而能逸興遄飛,放筆天地,寫出如此壯美的詩句,顯示了詩人寬闊的胸懷。而且,這兩句詩并非泛泛的寫景抒情之筆。詩人以“懸燈”、“卷幔”表示投宿,又以“秋”與“夕”點出節令與時間,并以“千嶂”、“五湖”的高遠氣象表明所宿處的云門山寺的勢派。
五、六兩句,緊承“懸燈”和“卷幔”,寫臥床環顧時所見。可見這時詩人已經睡下,但一時還未成眠,便游目室內與窗外:墻上,因為年深日久,壁畫的大部分已經剝落,只見到尚剩下的大雁;天空,閃爍的群星像是鑲嵌在窗戶上那樣臨近。畫壁黯淡,足見佛寺之古老,正與詩人此時睡意昏昏的狀態相接近;群星在窗口閃爍,像是引誘著詩人進入夢鄉。兩句分別寫出云門寺“高”與“古”的特色。
最后兩句寫入夢后的情景。終于,詩人墜入了沉沉的夢鄉:“更疑”句直承“紗窗”句,因有斗牛臨窗的情景,才引出云門寺地勢高峻、猶如與天相近的聯想,因而在夜間竟做起駕著白云凌空遨游的夢來。“疑”字用疑似的口氣將似有若無的境界說出,朦朧恍惚,真有夢境之感。
全詩八句,緊扣詩題,絲絲入扣,密合無間。詩人以時間為線索,依次敘述赴寺、入閣、睡下、入夢,寫足“宿”字。又以空間為序,先從遠處寫全景,再從閣內寫外景,最后寫閣內所見;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環環相銜,首尾圓合,寫盡云門寺的“高”與“古”。藝術結構上頗見匠心,體現了詩人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審美追求。
孫逖簡介
唐代·孫逖的簡介
孫逖(696~761) 唐朝大臣、史學家,今東昌府區沙鎮人。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職。有作品《宿云門寺閣》《贈尚書右仆射》《晦日湖塘》等傳世。
...〔 ? 孫逖的詩(61篇) 〕猜你喜歡
醉蓬萊·望秋高梨嶺
望秋高梨嶺,星下莆陽,慶生賢哲。問瑞蓂留兩莢。小試宏才,暫勞雕邑,布陽春仁澤。庭有馴禽,村無吠犬,稻黃連陌。最是邦人,合掌頂戴,萱草年華,蟠桃春色。卻笑仙翁,覓丹砂金訣。德滿人間,詔來天上,看壽名俱得。歲歲霞觴,鳳凰池畔,賀生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