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花鑒賞
元稹此詩描寫櫻桃花,就全詩來看,意境生動(dòng)活潑,給人一種明艷、清晰的視覺感官體會(huì),描寫靜景,卻能給人以動(dòng)態(tài)的體驗(yàn)感。另外全詩不過寥寥幾句,但簡(jiǎn)明凝練,描景抒情,實(shí)在讓人嘆為觀止。
第一句“櫻桃花”開門見山的推出所要描寫的景物。第二句馬上承接上一句并運(yùn)用一系列的量詞由一到二到千萬,恰似人的視線般由遠(yuǎn)及近,由一處及整體。這樣的描寫手法立馬使靜默沉寂的櫻桃花有了一種爆發(fā)般活潑、熱鬧的氣氛,恰擬于宋子京“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卻又比宋句寫的更含蓄,若綿酒般可令人回味無窮。第三句筆鋒一轉(zhuǎn)卻是睹物思人,“花磚曾立摘花人”便是物是人非,然而無論作者或讀者卻都能將摘花人的形象還原回櫻桃花枝下的花磚上面。于是便有了最后一句:一襲羅裙,紅艷似火,花襯人嬌,人比花燦。素手若玉,皓腕凝霜,折花微揚(yáng),婷婷玉立,回眸嫣然一笑,熱情似火,瞬間黯淡了周圍。
然而片刻的恍惚過后呢?卻是油然而至的失落。譬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喧鬧開著的花兒,那一池的活潑美麗,終卻只化作了一句嘆息:“那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又譬若六一居士的《元夕》“今年元夜時(shí),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一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那如火般的櫻桃花渲染出來的熱鬧卻愈發(fā)襯出一份斯人不再的惆悵與落寞來。寫樂景,喻哀情,恰似我們讀完這首詩后沒由來的失落一樣,我們不知何時(shí),似也陷入了無盡的回憶之中。
元稹簡(jiǎn)介
唐代·元稹的簡(jiǎn)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稱“元白”。
...〔 ? 元稹的詩(562篇) 〕猜你喜歡
同孟守出溪亭視漲和嚴(yán)解元韻
滾滾溪亭雨未休,偶陪小隊(duì)得來游。蠶桑時(shí)候?qū)⒑瓮帑滐L(fēng)前信隱憂。
民力已殫誠(chéng)易與,天心非遠(yuǎn)不難籌。果然香火開晴色,從此年登定有秋。
送達(dá)天山融州大守
五馬翩翩渡五溪,玉融更在桂林西。連山晴黛分巖洞,列戍昏煙疊鼓鼙。
隴上梅花無雁過,庭前榕葉有鶯啼。使君自是金閨彥,暫為分憂及遠(yuǎn)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