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山人歸泰山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東魯范山人抱著求仙的愿望,告別我又要回到泰山。
入山群巖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間。
過去南天門,日觀峰即可登攀。
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時回還?
注釋
魯客:指范山人。
魯客抱白鶴:據《抱樸子》載:“欲求仙革,入名山,帶靈寶符,牽白犬,抱白雞,以白鹽一斗及開山符檄著大石上。”《續博物志》又載:“學道之士,居山宜養白雞、白犬”。這里說“魯客抱白鶴”,既寓有求仙學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雞”、“白犬”更美。
杳:遠。
天門:指泰山的南天門。《初學記》引《泰山記》云:“盤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盤。徑小天門、大天門,仰視天門,如從穴中視天窗矣”。
日觀:日觀峰。在泰山玉皇頂東南。為岱頂觀日出處。“旭日東升”為岱頂四大奇觀之一。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4-635
2、陳文新,王山峽編注.歷代山水詩選: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04:46-48
送范山人歸泰山創作背景
范山人,李白在東魯時的友人,名字、生平不詳。李白詩中有《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之范居士,杜甫詩中《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之范十,與此范山人可能同為一人。此詩為李白辭朝歸東魯時所作。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4-635
送范山人歸泰山鑒賞
“魯客抱白鶴,別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鮮明,但詩人讓他“抱”上一只“白鶴”,這樣就引人注目了。于是,李白的目光隨著這片白色的行進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間”,距離遠了,看上去更小,但因為出現了青色(“青崖”)作為襯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更高了,更遠了,更小了,這時,詩人又巧妙地使用紅色(“日”暗藏著紅色)作底,所以還依稀可見;最后,“云生望不及”,“白鶴”終于被飄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見了,佇立送行的詩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悵之情:“此去何時還”?
此詩完整再現了初唐送別詩三部式的結構。首先,詩人用首聯“魯客抱白鶴,別余往泰山”介紹了送別事件以及友人的去處。其次,詩人用中間兩聯按時間順序進行風景的描寫,友人離開初期是接下來是最后,詩人用尾聯抒發別情。從詩人對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生望不及”,表達出李白對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 李白的詩(96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