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二疏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地四時自運轉,完成功業當歸還。
請問東周未世后,幾人能把其意傳?
放眼漢代朝廷內,二疏舉止可稱贊。
歡快高歌返故鄉,告別太子長辭官。
皇朝官吏皆出送,華貴輕車填路問。
悲嘆之情為送別,榮華富貴豈足戀!
德操高尚感行人,賢哉之譽豈一般!
鄉里安逸相聚歡,經營之事不簡單。
邀來故老促席坐,飲酒共將往事談。
兒女關心遺產事,疏廣曉諭出清言。
縱情享樂度余年,死后之事不掛牽。
誰說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注釋
二疏:指疏廣與疏受,漢宣帝時蘭陵(今山東省棗莊市東南)人。疏廣任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職五年;疏廣認為名已成立,不離去恐有后患,便與疏受一道辭職還鄉。當離去時,公卿大夫等送行者車百輛,觀者皆嘆日:“賢哉二大夫?!被实酆吞铀徒o二疏很多財物,他們還鄉后便以賜金日與親友賓客宴飲共樂,而不留金為子孫置辦房屋田產。事見《漢書·疏廣傳》。
大象:指天,大自然?!独献印罚骸按笙鬅o形?!庇郑骸皥檀笙蟆!蓖蹂鲎ⅲ骸按笙?,天象之母也。”轉:運行。
借問:請問。衰周來:自東周末期以來。
趣:旨趣,意旨,道理。
游目:隨意觀覽,這里是放眼、回顧的意思。
復:再,恢復。此舉:這種行為,指“功成者自去”。
高嘯:猶高歌,形容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長揖(yī):舊時拱手高舉,自上而下的相見或道別的禮節?!稘h書·高帝紀上》:“酈生不拜,長揖。”詩中是指辭謝。儲君傅:指太子大傅與太子少傅的職位。儲君:太子。
餞(jiàn)行:以酒食送行。傾:盡。
華軒:華貴的輕車,指富貴者乘坐的車子。盈:滿。《漢書·疏廣傳》:“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設祖道(指餞行),供張東都門外,送者車數百兩,辭決而去?!?/p>
余榮:剩下的榮華。即指二疏所辭去的官職俸祿。
勝:盛大,佳妙。賢哉豈常譽:《漢書·疏廣傳》:“道路觀者皆曰:‘賢哉二大夫!’或嘆息為之下位。”
常:普通,一般。
厭(yān)厭:安逸、安詳的樣子。《詩經·小雅·湛露》:“厭厭夜飲?!泵珎鳎骸皡拝?,安也。”閻里:鄉里。
近務:眼前之事,指日常平凡的事情。
促席:接席,座位靠近。表示親近。延:邀請。
揮觴(shāng):舉杯,指飲酒。道:敘說。平素:指往日的事情。
問金終寄心:指疏廣的子孫托人間疏廣,給他們留下多少錢財以置辦房舍田產。寄心:藏在心中的想法,關心。
清言:指疏廣所說“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等語。曉未悟:曉諭不明白的人。
放意:縱情。余年:剩下的歲月,指晚年。
遑(huáng)恤(xù)身后慮:哪有閑暇考慮死后的事。遑:閑暇。恤:憂慮。《詩經·邶風·谷風》:“遑恤我后?!薄豆{》:“追,暇也。恤,憂也?!?/p>
其人:指二疏。道:做人之道,指清操。
彌:更加。著:顯著,昭著,指廣為人知。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228-231
詠二疏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大致有兩說:一說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之后不久,約在永初三年(422年),陶淵明五十八歲;一說約在東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與《雜詩十二首》寫作時間相近,陶淵明五十歲。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228-231
詠二疏鑒賞
此詩內容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開頭的六句,為作者對二疏實現“功成者自去”之目標的積極評價;第二部分是繼之的八句,是作者根據史實描寫二疏辭官回到鄉里的場面;第三部分開頭八句筆法一轉,描寫二疏歸鄉后所過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他們不屑于“近務”而每日邀請在一起飲宴的情景,接著告誡親族不要過分關注錢財之事,最后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經過時間的洗禮仍閃耀著光輝作結。
此詩在陶淵明的作品中不算很重要,但仍大有意味。詩的寫法基本是敷衍史傳,這本是詠史詩的老傳統,自班固《詠史》以下,作品指不勝屈,陶淵明的高明之處在于“據事直書,而寄托之意自見”。當然,陶淵明也有自己的選擇和重點,他固然關注二疏的功成身退,似有自喻之意,而重點并不在此,詩中尤其強調的是疏廣“放意樂馀年”,不讓子女當“啃老族”——這也曲折地表達了他本人的人生態度。
詩中寫得最傳神的是“促席延故老,揮觴道平素。問金終寄心,清言曉未悟”這四句。疏廣之“問金”是為了“寄心”,不同于一般的查賬,他的意思一時未被其族人理解,因此有必要“清言曉未悟”?!皢柦稹保粗浮稘h書·疏廣傳》所載:“數問其家金馀尚有幾所。”查詢還剩下多少錢,是為了把它花光。此事最能表現疏廣的風流曠達與深謀遠慮。金錢在實際生活中大有作用,關鍵要看怎么弄錢、怎么花錢。疏廣的那一大筆錢來自皇家的恩賜,來路是光明正大、完全合法的,不打算留給子女,則是怕他們因此而損志、益過——他為下一代考慮得很深遠。陶淵明最重視的正是疏廣拿來開導未覺悟者的那十六字“清言”。
陶淵明也是不忌諱談錢的,據《宋書》本傳載,陶淵明很明確地“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歸隱也得有一定的本錢。他在《歸去來兮辭》的序里說過,到彭澤去當縣令,就是想弄點“公田之利”來喝酒,說法比較風雅,而不諱言過日子要花錢。然而他同疏廣一樣,也不打算給子女留下多少錢——事實上他也沒有什么錢,想通這樣的道理就顯得更為必要。
其實,在陶淵明之前,西晉詩人張協已先寫過一首詠二疏的《詠史》詩:“昔在西京時,朝野多歡娛。藹藹東門外,群公祖二疏。朱軒曜京城,供帳臨長衢。達人知止足,遺榮忽如無。抽簪解朝衣,散發歸海隅。行人為隕涕,賢哉此丈夫!揮金樂當年,歲暮不留儲。顧謂四座賓,多財為累愚。清風激萬代,名與天壤俱。咄此蟬冕客,君紳宜見書?!睆垍f也是根據《漢書·疏廣傳》加以敷衍,他也關注到“多財為累愚”這樣的道理,內容與陶詩大同小異;但二者之間尚有細微的差別。一是張詩多有教訓別人的氣味,與陶淵明的讀書得間、與古人共鳴有所不同;二是張詩大抵平均使用力量,完全按史傳材料敷衍,看不出獨特的心得和立言的重點。當然,張協是很優秀的詩人,其人被鐘嶸的《詩品》列入上品,稱為“曠代之高手”,他這首詩曾被收入蕭統的《文選》,但其水平離陶淵明的《詠二疏》尚有一定的差距。
陶淵明簡介
唐代·陶淵明的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 陶淵明的詩(216篇) 〕猜你喜歡
錢叔寶七十歲宴為文沽所役忽忽不暇存故人除夕把盞始悟叔寶七十誕辰遂成一律燒燭書之亦不暇辨為何語也
今年今日汝七帙,明日明正又一年。海屋春偷寒意入,驪珠月向晦時懸。
碧桃送實符同至,蒼柏將圖酒并傳。手理蠹魚千萬卷,可能三度蝕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