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贈王友道譯文及注釋
譯文
誰說“東陽”人都是瘦弱的呢?你眼睛凝眸如用漆點染似的炯炯有神。瓊林般的仙境終究遠離塵世。試看你披著鶴毛制作的斗篷,依然像謫到人間的神仙。
休要清談,即使揮動那玉柄的麈尾拂塵;清談傷真,要不傷真,必須保重身體,蓄養元氣。風流韻事哪里比得上道家純真?不應該像蜀客司馬相如那樣,過分貪愛卓文君。
注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詞牌名,為雙調小令。
王友道:待考。疑為廬山道人。
東陽:原指沈東陽,即沈約。
鶴氅(chǎng):鶴毛制作的斗篷
謫(zhé)仙人:被貶謫到人間的神仙。李白《對酒憶賀監二首并序》:“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沒后對酒,悵然有懷,而作是詩。”
保器全真:保全身體和真氣。
蜀客:指漢代的文學家司馬相如,因他是蜀人,故稱。《史記》載,司馬相如到卓文君家做客,見卓文君貌美,以琴挑之,與卓文君私奔。
參考資料:
1、(北宋)蘇軾 (南宋)李清照等著,宋詞精編,古文出版社,第158-159頁
2、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編著,蘇軾詞新釋輯評 (下冊),中國書店,,第1241-1243頁
臨江仙·贈王友道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四月。是年正月,東坡度嶺到虔州,二月過吉安至彭蠡,四月與劉安世(器之)等同上廬山,晤山中王友道等道友,重游棲賢寺、開先寺,題激玉亭于柱石,作這詞規勸道友以道修身。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編著,蘇軾詞新釋輯評 (下冊),中國書店,,第1241-1243頁
臨江仙·贈王友道鑒賞
詞的上片,描繪友人仙人般的容貌和超塵脫俗之氣質。“誰道東陽都瘦損,凝然點漆精神”,以歷史人物喻之。詞人以發問的口氣,認為不宜一概而論歷史人物。“誰道”二字,排除了獨見。隨即暗示著:沈東陽式的詞人只因求官而累瘦了身體,而王東陽式的友道不為求官身體并不瘦損,并且“點漆”如畫,黑白反襯,凝然有神,風姿綽綽,宛如“神仙中人”。詞人既贊美了友道的風華正茂之容貌,又宣傳了民族傳統的審美觀。須知真善美與假惡丑是在比較中而存在著。“瓊林終自隔風塵,試看披鶴氅,仍是謫仙人”,進一步贊頌友道高潔超塵的風姿。這里連用三典。王戎之典,喻示友道“風塵外物”,“瓊林”般的“神姿”;王恭之典,喻示友道“披鶴氅裘”,潔如鶴羽的“真神仙人”之氣質;李白之典,喻示友道從仙界貶到人間,成為塵世不可企及的道人。尤其李白一典,用得精當。以典贊美友道之情,恰到好處。“風塵外物”,一塵不染,與世無爭,是中國道人的美德,也是詞人欲求又不可得的處世經文。或許這就是“誰道東陽都瘦損”而引起詞人憂慮的真實緣由。
詞的下片,警示友人保持真氣,自愛自重,不要迷于美色。“省可清言揮玉鏖,直須保器全真”,全是魏晉士大夫關于老、莊守身思想的探討。一派人是“清言”,并“揮玉麈”,自為清高榮光,風度翩翩,可謂“世界皆濁,唯我獨清”;一派人是“省可清言”,“清言”傷“真”誤事,可謂“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詞人持后派之見,并以規勸道友休要清談,不必“揮玉麈”,而要強健身體,保全真氣,須知“真氣”是道家思想之精髓。緊接著向友道提示:你是道人,“風流何似道家純”。“風流”與“道家”水火不相容,“道在世外”。只因道家避世,超脫人生,知其不可為而安之若命的原因。道人守道,保持真氣,天經地義,沒有什么“風流”韻事比得上道家的純真氣節。“不應同蜀客,惟愛卓文君”,最后向道友發出警告。詞人一方面懷著遺憾的口吻,惋惜家鄉人司馬相如因文君而亡身,另一方面以此為鏡警告友道不要蹈司馬之覆轍貪色而喪命。或許友道不是英雄,就是平民道徒也得要過好美人關。
全詞,運用了眾多的史典,托出了詞人于己于友以道治身的美好思想,道出了貌美身健與高潔脫俗、不為仕途所困擾的哲理關系。構思新奇,結構獨特,語言中充滿了道學色彩。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蘇軾的詩(285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