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詞語解釋
筆記[ bǐ jì ]
⒈ ?用筆所做的記錄。
例聽課筆記。
記筆記。
英note;
⒉ ?一種以隨筆記錄為主的著作體裁,多由分條的短篇匯集而成。
英a type of literature consisting mainly of short sketches;
筆記[ bǐ jì ]
⒈ ?用筆記錄。
英take down;
引證解釋
⒈ ?古時稱散文為筆,與韻文相對時,稱筆記。
引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路粹、楊修,頗懷筆記之工; 丁儀、邯鄲,亦含論述之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溫太真 之筆記,循理而清通,亦筆端之良工也。”
南朝 梁 王僧孺 《太常敬子任府君傳》:“辭賦極其精深,筆記尤盡典實。”
⒉ ?一種以隨筆記錄為主的著作體裁。內容大都為記見聞,辨名物,釋古語,述史事,寫情景。其異名則有隨筆、筆談、雜識、札記等。
引魯迅 《且介亭雜文·關于中國的兩三件事》:“燒掉房子的事,據 宋 人的筆記說,是開始于 蒙古 人的。”
洪深 《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四章三:“現在引 明 人筆記一則為例。”
⒊ ?用筆記錄。亦指聽課、聽報告、讀書時所作的記錄。
引魯迅 《故事新編·出關》:“過不多久,就有四個代表進來見 老子,大意是說他的話講的太快了,加上國語不大純粹,所以誰也不能筆記。”
陳殘云 《山谷風煙》第三七章:“土改隊員和一些認得了多少字的人……都在認真地記著筆記。”
孫犁 《秀露集·新年為天津團訊作》:“讀完一本書,要作一點筆記,以加深你對這本書的印象。”
國語辭典
筆記[ bǐ jì ]
⒈ ?隨筆記錄的文字。如陸游的《老學庵筆記》。
近札記
⒉ ?記錄。
例如:「上課筆記」、「演講筆記」。
⒊ ?一種文體。大抵雜記見聞、辨訂俗譌、或綜述古義。
引宋·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傳〉:「辭賦極其精深,筆記尤盡典實。」
最近近義詞查詢:
開戰的近義詞(kāi zhàn)
耐心的近義詞(nài xīn)
念念不忘的近義詞(niàn niàn bù wàng)
傻里傻氣的近義詞(shǎ lǐ shǎ qì)
偷偷摸摸的近義詞(tōu tōu mō mō)
惡劣的近義詞(è liè)
大量的近義詞(dà liàng)
場地的近義詞(chǎng dì)
通常的近義詞(tōng cháng)
國色天香的近義詞(guó sè tiān xiāng)
草擬的近義詞(cǎo nǐ)
外衣的近義詞(wài yī)
方式的近義詞(fāng shì)
正統的近義詞(zhèng tǒng)
性質的近義詞(xìng zhì)
器材的近義詞(qì cái)
懲罰的近義詞(chéng fá)
干涸的近義詞(gān hé)
任職的近義詞(rèn zhí)
昌盛的近義詞(chāng shèng)
現代的近義詞(xiàn dài)
如何的近義詞(rú hé)
講義的近義詞(jiǎng yì)
前途的近義詞(qián tú)
大名鼎鼎的近義詞(dà míng dǐng dǐng)
更多詞語近義詞查詢
相關成語
- qīng niǎo青鳥
- shāng rén商人
- zhuó lì著力
- wú yuè tóng zhōu吳越同舟
- ǒu méi藕煤
- jī tǐ肌體
- yī jǔ yī dòng一舉一動
- yǒu jī wù有機物
- fáng jiān房間
- hè hè yǒu míng赫赫有名
- nán mù楠木
- gāo kōng zuò yè高空作業
- zhèng yì正義
- huí shì回事
- yì jù逸句
- yuán quán源泉
- rén yún yì yún人云亦云
- sè zhuāng色莊
- yán zhòng嚴重
- ōu jiāng甌江
- pǔ biàn普遍
- píng shí平時
- qì shì xiōng xiōng氣勢洶洶
- zhāo mù招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