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約
詞語解釋
隱約[ yǐn yuē ]
⒈ ?困厄;儉約。謂義深而言簡。大約;約略。依稀不明貌。
引證解釋
⒈ ?困厄;儉約。
引《莊子·山木》:“夫豐狐文豹,棲於山林,伏於巖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飢渴隱約,猶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
陳鼓應 注:“隱約含有逼困之意。”
《楚辭·嚴忌<哀時命>》:“居處愁以隱約兮,志沉抑而不揚。”
王逸 注:“言己放於山澤,隱身守約。”
《后漢書·趙典傳》:“典 少篤行隱約,博學經書。”
李賢 注:“隱,靜也。約,儉也。”
宋 曾鞏 《學舍記》:“予之卑巷窮廬,冗衣礱飯,芑莧之羹,隱約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⒉ ?謂義深而言簡。
引《史記·太史公自序》:“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司馬貞 索隱:“謂其意隱微而言約也。”
張守節 正義:“《詩》《書》隱微而約省者, 遷 深惟欲依其隱約而成其意志也。”
宋 歐陽修 《謝氏詩序》:“希孟 之言,尤隱約深厚,守禮而不自放。”
⒊ ?依稀不明貌。
引南朝 梁 何遜 《初發新林》詩:“帝城猶隱約,家國無處所。”
唐 韓愈 《次硤石》詩:“試憑高處望,隱約見 潼關。”
洪深 《趙閻王》第二節第三幕:“這已在林子中,遠處鼓聲隱約可聞。”
國語辭典
隱約[ yǐn yuē ]
⒈ ?不分明的樣子。
引宋·蘇軾〈和陶止酒〉詩:「望道雖未濟,隱約見津涘。」
《薛仁貴征遼事略》:「仰射笠子一箭,復起去,用連珠箭,笠子入青霄之內,隱約如寒星之象。」
反明顯 分明 清楚
⒉ ?意義深微而言詞簡略。
引《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⒊ ?窮困不得志。
引《文選·曹丕·典論論文》:「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唐·韓愈〈閔已賦〉:「昔顏氏之庶幾兮,在隱約而平寬。」
最近近義詞查詢:
投機的近義詞(tóu jī)
落網的近義詞(luò wǎng)
普遍的近義詞(pǔ biàn)
鄰近的近義詞(lín jìn)
核心的近義詞(hé xīn)
經營的近義詞(jīng yíng)
保密的近義詞(bǎo mì)
動亂的近義詞(dòng luàn)
封閉的近義詞(fēng bì)
過程的近義詞(guò chéng)
打針的近義詞(dǎ zhēn)
干凈的近義詞(gān jìng)
人力車的近義詞(rén lì chē)
明確的近義詞(míng què)
打敗的近義詞(dǎ bài)
平均的近義詞(píng jūn)
機緣的近義詞(jī yuán)
適時的近義詞(shì shí)
不遺余力的近義詞(bù yí yú lì)
結婚的近義詞(jié hūn)
恢復的近義詞(huī fù)
工業的近義詞(gōng yè)
本來的近義詞(běn lái)
地圖的近義詞(dì tú)
機要的近義詞(jī yào)
更多詞語近義詞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