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狀
詞語解釋
行狀[ xíng zhuàng ]
⒈ ?即行述。
英brief biographical sketch of a deceased person;
引證解釋
⒈ ?履歷;事跡。
引《漢書·高帝紀下》“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 顏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蘇林 曰:“行狀,年紀也。”
《后漢書·李善傳》:“時 鐘離意 為 瑕丘 令,上書薦 善 行狀。”
《晉書·劉弘傳》:“臣輒以 勃 為 歸鄉令,貞 為 信陵令。皆功行相參,循名校實,條列行狀,公文具上。”
宋 陳善 《捫虱新話·孔子曾子之說》:“孔子 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此 孔子 未死前自作行狀也。”
魯迅 《吶喊·阿Q正傳》:“阿Q 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
⒉ ?文體名。專指記述死者世系、籍貫、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的文章。也稱狀、行述。
引唐 李翱 《百官行狀奏》:“凡人之事跡,非大善大惡,則眾人無由知之,故舊例皆訪問於人,又取行狀諡議,以為一據。”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黃忠端書孝經卷》:“洪思 作夫人行狀,言卒之日,以所臨 忠端公 《孝經》,授其子 棻堂。”
國語辭典
行狀[ xíng zhuàng ]
⒈ ?敘述死者生平事跡的文章。南朝梁·劉勰唐·李翶〈百官行狀奏〉:「由是事失其本,文害于理,而行狀不足以取信。」也作「行述」。
引《文心雕龍·書記》:「體貌本原,取其事實,先賢表謚,并有行狀,狀之大者也。」
近事跡
行狀[ xìng zhuàng ]
⒈ ?記述死者生平行為的文字。
最近近義詞查詢:
歷史的近義詞(lì shǐ)
遁世的近義詞(dùn shì)
木筏的近義詞(mù fá)
出身的近義詞(chū shēn)
維護的近義詞(wéi hù)
徹里徹外的近義詞(chè lǐ chè wài)
秘密的近義詞(mì mì)
演化的近義詞(yǎn huà)
巡回的近義詞(xún huí)
有趣的近義詞(yǒu qù)
浪費的近義詞(làng fèi)
警覺的近義詞(jǐng jué)
聊天的近義詞(liáo tiān)
不妨的近義詞(bù fáng)
塑像的近義詞(sù xiàng)
冷清的近義詞(lěng qīng)
近年的近義詞(jìn nián)
會談的近義詞(huì tán)
二月的近義詞(èr yuè)
除去的近義詞(chú qù)
夸獎的近義詞(kuā jiǎng)
充塞的近義詞(chōng sè)
絕路的近義詞(jué lù)
打量的近義詞(dǎ liang)
安身的近義詞(ān shēn)
更多詞語近義詞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