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

詞語解釋
習慣[ xí guàn ]
⒈ ?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風俗、社會習俗、道德傳統等。
英habit; custom; practice;
習慣[ xí guàn ]
⒈ ?通過實踐或經驗而適應。
例習慣于做艱苦工作。
英be accustomed to;
引證解釋
⒈ ?亦作“習貫”。原謂習于舊貫,后指逐漸養成而不易改變的行為。
引《大戴禮記·保傅》:“少成若性,習貫之為常。”
漢 應劭 《<風俗通>序》:“俗間行語,眾所共傳,積非習貫,莫能原察。”
郁達夫 《沉淪》一:“這也是他近來的一種習慣,看書的時候,并沒有次序的。”
⒉ ?習俗,風尚。
引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那么您死啦,沒有棺材睡又有什么關系呢?這都是一種習慣!”
楊朔 《征塵》:“我掏出兩角錢遞給他,不知應該說什么。假如習慣允許我的話,我真想擁抱他。”
⒊ ?對新的情況逐漸適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水莽草》:“生便遣 三娘 操作。
引三娘 雅不習慣,然承順殊憐人。”
巴金 《滅亡》第八章:“我在那里住了兩個月就完全習慣了,猶如在自己家里一般。”
國語辭典
習慣[ xí guàn ]
⒈ ?逐漸適應。
例如:「她已習慣都市里繁忙的生活步調。」
反不慣
⒉ ?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
引《孔子家語·卷九·七十二弟子解》:「然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
近風俗 習氣 習性
分字解釋
※ "習慣"的意思解釋、習慣是什么意思由忙推網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蔡元培
2.習慣于失去,是人生應有的覺悟。一個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3.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
4.公物要愛護,花草人共享;整潔成習慣,清潔保安康。
5.一個具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教師不會滿足于僅僅聽到了學生的言辭,他還善于傾聽言辭背后的思緒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熱情地呵護和細心地引導。
6.囫圇吞棗地吃食物是個壞習慣。
7.雪,是世間的精華。她折射出冷冷地光,卻帶給農民最火熱的希望;她不苛言笑,卻讓孩子們欣喜若狂;她習慣沉默,卻在無言中引發著哲人的沉思……
8.二十多歲一個中國男人,應該可以不動聲色地防御,甚至進攻,不露痕跡地交換利益甚至勾當,只要不被抓住永遠不算作弊。二十歲,他應該習慣了人的那種淡淡的無恥,把它當成是正常的人味。
9.這正是哲學家們之所以與眾不同的地方。哲學家從來不會過分習慣這個世界。對于他或她而言,這個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復雜難解、神秘莫測。這是哲學家與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種重要能力。你可以說,哲學家終其一生都像個孩子一般敏感。
10.養成好習慣是良好生活的體現,也是一個人素養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