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íng sàng
注音ㄊ一ㄥˊ ㄙㄤˋ
繁體停喪
⒈ ?人死后殯而不葬。
⒈ ?人死后殯而不葬。
引《晉書(shū)·賀循傳》:“﹝ 循 ﹞后為 武康 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迴避歲月,停喪不葬者, 循 皆禁焉。”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shī)文類·吳東昇》:“年八十,臨終作詩(shī)曰:……停喪止可經(jīng)旬外,出殯須行徑路中。”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停喪》:“停喪之事,自古所無(wú)。自 建安 離析, 永嘉 播竄,於是有不得已而停者。 常煒 言:‘ 魏 晉 之制,祖、父未葬者,不聽(tīng)服官。’”
⒈ ?人死后,已斂而停靈不葬。
引《三國(guó)演義·第五七回》:「周瑜停喪于巴丘。」
⒉ ?停止服喪。
引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八·停喪》:「停喪之事,自古所無(wú)。自建安離析,永嘉播竄,于是有不得已而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