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ài ē dào chí
注音ㄊㄞˋ ㄜ ㄉㄠˋ ㄔˊ
成語解釋
太阿倒持
⒈ ?把太阿寶劍倒著拿,比喻以把柄授與人,自身反面臨危險或災害。
英surrender one's power to another as who holds the sword backward;
⒈ ?泰阿即太阿,古劍名。后以“太阿倒持”比喻授人權柄,自受其害。
引《漢書·梅福傳》:“至 秦 則不然,張誹謗之罔,以為 漢 敺除,倒持泰阿,授 楚 其柄。”
宋 秦觀 《李訓論》:“自 德宗 懲北軍之變,以左右神策、天威等軍,分委宦官主之,由是太阿倒持,不復可取。”
明 焦竑 《讀<論語>》:“定公 為太阿倒持之君,故欲防之以禮;三家為尾大不掉之臣,故欲教之以忠。”
郭沫若 《十批判書·韓非子的批判》:“權勢既設,這是為人主者所‘獨擅’的東西,絕對不能夠與臣下相共,與臣下相共便是太阿倒持,結果便會為臣下所劫弒。”
⒈ ?太阿,寶劍名。太阿倒持指手持劍刃,以柄向人。比喻授人以權柄,反受其害。也作「倒持泰阿」。
引《幼學瓊林·卷三·人事類》:「下強上弱,曰尾大不掉;上權下奪,曰太阿倒持。」
近喧賓奪主
1.縱觀華夏上下五千年,以漢家之綿長鼎盛,猶有和親之恥;以盛唐之強勢無匹,終歸太阿倒持;兩宋孱弱,自不必提;元雖無敵,曇花一現。
2.他低估了對手,代價就是太阿倒持,自己將把柄送給了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