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ǔn quē
注音ㄙㄨㄣˇ ㄑㄩㄝ
繁體損缺
⒈ ?亦作“損闕”。
⒉ ?缺失。
⒊ ?損壞殘缺。
⒋ ?減省。
⒈ ?亦作“損闕”。
⒉ ?缺失。
引漢 荀悅 《漢紀(jì)·惠帝紀(jì)論》:“奪民之利,不以為恥,是以清節(jié)毀傷,公義損缺。”
⒊ ?損壞殘缺。
引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上:“穴中得一銅鼓,其色翠緑,土蝕數(shù)處損闕。”
宋 曹士冕 《法帖譜系·大觀太清樓帖》:“吾家收 宣 政 間所拓前十卷字畫(huà),有鋒芒且無(wú)損缺。”
⒋ ?減省。
引《后漢書(shū)·黃瓊傳》:“今亦宜顧省政事,有所損闕,務(wù)存質(zhì)儉,以易民聽(t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