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é tūn xiàng
注音ㄕㄜˊ ㄊㄨㄣ ㄒ一ㄤˋ
⒈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后以“蛇吞象”形容貪婪之甚。
⒈ ?后以“蛇吞象”形容貪婪之甚。
引《山海經·海內南經》:“巴 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元 劉致 《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則這二攢司過似蛇吞象,再差十大戶猶如插翅虎。”
例如:人心不足蛇吞象。
⒈ ?相傳古時有巴蛇能吞食大象,經過三年,象的骨頭才被吐出。見也作「巴蛇吞象」、「巴蛇食象」。
引《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身軀瘦長,而象的體形龐大,后世將這種以小吞大的情形,用來比喻人心的貪婪無度。《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梁尚賓看這場交易,盡有便宜,歡喜無限。正是:貪癡無底蛇吞象,禍福難明螳捕蟬。」
1.人心不足蛇吞象,野心與理想都難實現,我只希望能具體而微,或只得其一部分,也已可以滿足了。
2.貪心不足蛇吞象,不料,范某亮碰上了細心的王先生,劣行終于敗露。
3.葉昭絞盡腦汁就琢磨自己還能有什么發明,想了半天也沒個所以然,最后不得不放棄,心說可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天之功,自己也莫要太貪得無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