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í qiáng
注音ㄑ一ˊ ㄑ一ㄤˊ
繁體騎牆
⒈ ?采取中間立場,在對抗黨派中保持中間立場,以便顯示不偏不倚或兩邊討好。
英trim;
⒈ ?見“騎墻”。亦作“騎墻”。比喻立場不明確,游移于兩者之間。
引《智門祚禪師語錄》:“若有作者,但請對眾施呈,忽有騎墻察辨,呈中藏鋒,忽棒忽喝,或施圓相。”
明 寓山居士 《魚兒佛》第一出:“幾曾有一念天堂,一念塵埃,似這般騎墻功行。”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官常一》:“屬吏有謁見必有談吐,有文移必有議論,就中細細察之,有據理勢明白直截者,有不吞不吐騎墻兩顧者。”
徐特立 《我的生活》:“其他卜者常驗,細究他們的判詞,發現均是兩可的騎墻語。”
⒈ ?南北朝時,有一僧名為阿專師,常來往于宴會、游戲場所。后因故得罪人,被追捕而騎坐在墻上,等確定對方真要抓他時,才以杖擊墻升上數十仞避之。見《太平廣記·卷九一·阿專師》。后用以比喻對兩方面都討好,立場不明,態度模棱兩可。
引《醒世姻緣傳·第九九回》:「知這兩家士官,不是決意造反,也還是騎墻觀望。」
1.我必須確保鏟除蓄意破壞者,建立強大的追隨隊伍,并且爭取所有的騎墻派。
2.即如這一回女子師范大學的風潮……自然,自己也明知道違了‘和光同塵’的古訓了。但我就是這樣,并不想以騎墻或陰柔來買人尊敬。
3.我必須確保鏟除蓄意破壞者,建立強大的追隨隊伍,并且爭取所有的騎墻派。
4., 在這變化莫測氣急敗壞的一天里,兩位原本猶豫不決的參議員,不再騎墻觀望。
5.即如這一回女子師范大學的風潮……自然,自己也明知道違了‘和光同塵’的古訓了。但我就是這樣,并不想以騎墻或陰柔來買人尊敬。
6.這種騎墻的態度,與歐洲在土耳其問題上的躊躇不前聯系在一起,表明了一個自相矛盾的新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