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ián wén
注音ㄆ一ㄢˊ ㄨㄣˊ
繁體駢文
詞性名詞
⒈ ?文體名,與散文相對稱。也叫駢體文。因其字句皆成對偶而得名,其以四字六字與四字六字相對為基本句法者,別稱四六文。并講究聲律的調諧、用字的綺麗、辭匯的對偶和用典。
英rhythmical prose characterized by parallelism and ornateness;
⒈ ?文體名。指用駢體寫成的文章,別于散文而言。起源于 漢 魏。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易于諷誦。迨 南北朝,專尚駢儷,以藻繪相飾,文格遂趨卑靡。 唐 代以來,有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者,稱四六文,即駢文的一種。
引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十章第二節:“南北朝 時期,駢文盛行。這種文體講求對偶和聲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詞藻,意少詞多,在表達思想內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⒈ ?文體名。對散文而言,字句駢儷,注重聲色藻繪,盛行于六朝及初唐,為當時文章正格。參見「駢體文」條。
1.漢賦從它產生之初起就與駢儷結下了不解之緣,漢賦是最便于產生并容納駢儷的土壤,因此,漢賦是駢文之一體。
2., 兩篇的語言都沒有引經據典,都沒有華麗的辭藻,都沒有駢文儷句,但是,我們讀起來卻覺得理趣盎然。
3.其用四六體寫成的祭文,形式華美、聲情并茂,具有較高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價值,祭文成為駢文諸體中最富情采個性的一種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