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íng jié
注音ㄇ一ㄥˊ ㄐ一ㄝˊ
繁體名節
⒈ ?名譽與節操。
⒈ ?名譽與節操。
引《漢書·龔勝傳》:“二人相友,并著名節。”
晉 李密 《陳情事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宋 王禹偁 《上史館呂相公書》:“今館中之士先進者……皆砥礪名節,老于文學。”
明 方孝孺 《孝思堂記》:“勢位可以耀當時,而名節不足傳后世。”
許杰 《鄰居》一:“人家的名節呢,你不能輕易毀壞。”
⒈ ?名譽與節操。
引《文選·李密·陳情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儒林外史·第四九回》:「樹木譬如名節,非素修弗能成。」
1., 她忽然動了一種邪念,暗想妃嬪公主等人,多與僧徒結歡喜緣,只自己身為帝母,不便舍身布施,欲保全名節,又是意馬心猿,按捺不住。
2.可我們的作家心理素質卻出奇地高,他們不會尷尬,更不會在意自己的名節,死活也要戴著高高的帽子繼續裝腔作勢,絲毫沒有在意自己的臉面究竟還有沒有地方能放。
3.東漢素來以朝廷表彰名節、士風高亢而彪炳中古史冊,這構成該時期倫理控制的鮮明特征。
4.禁忌**、敗壞他人名節、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等。
5.可我們的作家心理素質卻出奇地高,他們不會尷尬,更不會在意自己的名節,死活也要戴著高高的帽子繼續裝腔作勢,絲毫沒有在意自己的臉面究竟還有沒有地方能放。
6.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
7.張之洞籌辦的廣雅書院破除了舊科舉制度,設務實課程,“砥礪名節,關心時務,吸收新知,并使他們能出仕則為國家棟梁,為民則成為社會中堅”。
8.大商沒有后世封建社會那么多繁文縟節,女子們也不用怕拋頭露面便被人指指戳戳而莫名地“失了名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