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ǒu wú zé yán
注音ㄎㄡˇ ㄨˊ ㄗㄜˊ 一ㄢˊ
成語解釋
口無擇言
繁體口無擇言
⒈ ?謂出口皆合道理,無需選擇。
⒈ ?謂出口皆合道理,無需選擇。
引《孝經·卿大夫》:“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唐玄宗 注:“言行皆遵法道,所以無可擇也。”
《后漢書·馬援傳》:“龍伯高 敦厚周慎,口無擇言。”
⒈ ?說話皆合道理,無需經過選擇。今也誤用來指人說話隨便,言詞未經考慮即脫口而出。也作「口不擇言」。
引《孝經·卿大夫章》:「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后漢書·卷三九·劉般傳》:「數年,楊州刺史觀恂薦般在國口無擇言、行無怨惡,宜蒙旌顯。」
例如:「他生氣時,往往口無擇言,因此很容易得罪人。」
1.聽蘇海如此一說,在場的所有人都是大吃一驚,心想這孩子說話未免也太口無擇言了吧。
2.老董雖然很吃驚包樂天的口無擇言,仍然哀求說。
3.我與這小販素未相識,他怎么知道我喜歡吃這冰糖葫蘆,這人說話口無擇言,定然三分真七分假,我可不要輕信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