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āng yǒu wéi
注音ㄎㄤ 一ㄡˇ ㄨㄟˊ
繁體康有爲
⒈ ?(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英Kang Youwei;
⒈ ?人名。(西元1858~1927)?字長素,改字更生,晚年又字更甡,清學者及政治家,南海人。治經以今文為宗,旁采當時流行的西洋學術思想,自成一家言。光緒二十四年,以工部主事贊德宗行新政,失敗后亡命日本,組織保皇黨;民國成立后,謀復辟,迄無成。著有《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大同書》、《春秋董氏學》、《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孟子微》等多種。
1.他常與康有為扶乩問吉兇,乩語中先是顯現出杜甫的詩句“落花時節又逢君”,接著又出現了李白的詩句“江城五月落梅花”。
2.如康有為奏請成立制度局,外界本猜疑緊張,可維新派中少年得意者卻偏偏要大發議論,說某官可裁,某官宜去,已奏請皇上飭辦,即日便有圣旨下達云云。
3.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主編的《強學報》《時務報》《新民叢報》,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主辦的《民報》,都譜寫了中國期刊叱咤風云的史詩。
4.然而,鄭觀應在政治改革的實踐上卻是消極的,同康有為甚至是背道而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