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ī yí
注音ㄐ一 一ˊ
繁體機宜
⒈ ?依據當時情況處理事務的方針、辦法等。
例面授機宜。
英guidelines; principle of act;
⒉ ?指事理。
英reason;
⒈ ?事理;時宜。
引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吾不如 嗣宗 之賢,而有慢弛之闕,又不識人情,闇於機宜。”
唐 韓愈 《與鄂州柳中丞書》:“其所以服人心,在行事適機宜,而風采可畏愛故也。”
《清史稿·兵志十一》:“大學士 榮祿 議令產煤鐵各省,咸從速開采……所言切中機宜,亟應籌辦。”
⒉ ?依據客觀情勢所采取的對策。
引唐 白居易 《論行營狀》:“若攻戰機宜,非臣所習,而軍國利害,雖愚亦知。”
清 唐孫華 《進呈御覽詩一百韻》:“機宜難遠度,神略決親行。”
張天翼 《混世魔王》:“開了一個秘密會議,他面授了一些機宜。”
⒊ ?機密,機要。
引宋 范仲淹 《舉張方平充經略掌書記狀》:“其應答諸路文字,動涉機宜,日不暇給。”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內閣機宜不密》:“文淵閣 宥密之地,外臣非公事不能至,廷陛機宜,無敢泄者。”
清 昭槤 《嘯亭續錄·批本處》:“故機宜慎密,從無敢遲滯刪改者。”
⒋ ?機會。
引《明史·胡美傳》:“今總大軍攻圍城邑,必擇便宜可否為進退,無失機宜。”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撫兵》:“只可恨督師無人,機宜錯過。”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二幕:“人手多了,反會坐失機宜。”
⒈ ?事理、時宜。
引唐·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其所以服人心,在行事適機宜,而風采可畏愛故也。」
《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見其處分軍國之事,皆合機宜。」
1.當即電陳中央請示機宜,旋奉復示大意要在不喪權不辱國大原則下,妥慎交涉,中央定予以負責支持,當即遵照此原則相與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