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é miù
注音ㄜˊ ㄇ一ㄡˋ
繁體訛謬
⒈ ?差錯謬誤。
例致學者訛以承訛,謬以襲謬。——袁裒《題書學纂要后》
英error;
⒈ ?訛誤錯謬。多指文字、訓讀方面。
引南朝 梁 阮孝緒 《<七錄>序》:“昔 劉向 校書,輙為一録,論其指歸,辨其訛謬,隨竟奏上,載在本書。”
唐太宗 《三藏圣教序》:“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
清 戴名世 《汪武曹稿序》:“俗學紛起,講解訛謬,於是正其闕失,明其旨趣。”
《人民日報》1962.3.6:“每天他坐在樓下,如饑如渴,一邊讀一邊校,讎其訛謬。”
⒈ ?偽訛謬誤。
引南朝梁·阮孝緒〈七錄序〉:「昔劉向校書,輒為一錄,論其指歸,辨其訛謬,隨竟奏上,皆載在本書。」
唐·孟郊〈吊元魯山〉詩一〇首之五:「血誓竟訛謬,膏明易煎蒸。」
1.然而代深年遠,其或字畫訛謬,句讀乖舛,有之不得,一概非議,毀譽四方,博識師德,善加考證詮次,申送教門改正刊行,猶為善果之一助也。
2.語法訛謬,不可分辨的號召。這可能是號召行過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