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òu bǎi cǎo
注音ㄉㄡˋ ㄅㄞˇ ㄘㄠˇ
繁體鬥百草
⒈ ?也稱“斗草”。游戲。以花草名相對,如狗耳草對雞冠花,以答對精巧者為勝。原為端午習(xí)俗。端午踏青歸來,帶回名花異草,以花草種類多、品種奇為比賽對象。此習(xí)早在南北朝時已形成。后世由此衍生出不用實(shí)物,而以花草名相對。
⒈ ?亦作“鬭百草”。一種古代游戲。競采花草,比賽多寡優(yōu)劣,常于端午行之。
引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鬭百草之戲。”
唐 鄭谷 《采桑》詩:“何如鬭百草,賭取鳳皇釵。”
宋 無名氏 《張協(xié)狀元》戲文第十七出:“清曉,侍婢不惜千金,相呼斗百草。”
明 高明 《琵琶記·牛氏規(guī)奴》:“院公踢氣毬不好,便和你鬭百草耍子。”
亦省作“斗草”。 唐 白居易 《觀兒戲》詩:“弄塵復(fù)鬭草,盡日樂嬉嬉。”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二折:“佳人鬭草,公子粧幺,鞦韆料峭,鼓吹游遨。”
《紅樓夢》第二三回:“每日只和姊妹丫頭們一處,或讀書,或?qū)懽郑驈椙傧缕澹鳟嬕髟姡灾撩棼[刺鳳,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無所不至。”
清 彭孫遹 《金粟閨詞》之四四:“鬭艸歸來香徑里,裙花深處涴芹泥。”
⒈ ?樂曲名。隋煬帝令樂正白明達(dá)所作。
引《隋書·卷一五·音樂志下》:「令樂正白明達(dá)造新聲,創(chuàng)萬歲樂……斗百草、泛龍舟……等曲。」
⒉ ?端午節(jié)斗百草以為戲。見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