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納

詞語解釋
采納[ cǎi nà ]
⒈ ?采取接納。
例采納群眾建議。
他很固執,是不會輕易采納別人意見的。
英accept; adopt;
引證解釋
⒈ ?接納;接受。
引《后漢書·郎顗傳》:“宜採納良臣,以助圣化。”
宋 蘇軾 《朝辭赴定州論事狀》:“今來不敢以不得對之故,便廢此言。惟陛下察臣誠心,少加採納。”
元 楊梓 《霍光鬼諫》第一折:“採納賢良,選用忠良。”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記載之著,發始於謡諺……及文教大進,政體日崇,凡茲之類,非官司所採納,不得列於國史,篇籍於焉散失。”
采用;接受。 《三國志·吳志·周魴傳》:“惟當陳愚,重自披盡,懼以卑賤,未能采納。”
《新唐書·張公謹傳》:“數言時政得失, 太宗 多所采納。”
明 唐順之 《周襄敏公傳》:“武廟 數游幸晏朝,公上疏請復常朝之規,退則躬覽章奏,以總權綱,亦頗見采納。”
國語辭典
采納[ cǎi nà ]
⒈ ?接受他人的意見。
引《后漢書·卷三〇下·郎?傳》:「宜采納良臣,以助圣化。」
元·楊梓《霍光鬼諫·第一折》:「采納賢良,選用忠良。」
近接納 采取 采用
分字解釋
※ "采納"的意思解釋、采納是什么意思由忙推網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盡管他性質急躁,但對于他認為是前進的阻礙的人會采納峻厲的法子。
2.早在遠古時代,舜就設立了“敢諫之鼓”和“誹謗之木”,通過這兩種方式,來了解自己的缺點和聽取采納別人的意見,終于成為了一位受人愛戴的部落首領。
3.由于越來越多的設備接入互聯網,世界范圍內的舊IPv4地址也日趨減少,瀕近枯竭,因此,這項新技術正被逐漸采納。
4.一個記者對美國對外政策的某些方面進行剖析,并做出慷慨激昂情愿要求改變其政策隨之發現她的建議得到了采納,這是相當罕見的。
5.因為自己的幸福雖然是一個所有人(由于其本性的沖動)都具有的目的,但這個目的卻永遠不能被視為義務而不自相矛盾。每個人不可避免地已經自動想要的東西,就不屬于義務的概念;因為義務是強制具有一個不樂意采納的目的。所以,說人有義務全力促成其自己的幸福,是自相矛盾的。
6.其中,采納漢姓漢名,更導致當代泰雅人在想象與表達自己的世系和祖先觀念,以及進行祭祀活動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7.第三種人沒有采納批評的誠意,只是巧言令色。
8.賈斯汀恒瑞克先生說,他們二人不得不支付大約為七十萬鎊辯護費,但是如果當初他們沒有對警察撒謊,他們就不會被起訴了。人工翻譯,歡迎追問,望采納!
9.話語方式的選定采納,不是批評主體一時的心血來潮,也不是偶然的即時應景,而是既有批評家一貫著力的技術滲透,也有他自覺的價值參與,更融涵了批評主體固有的無意識心理范型和思維定勢。
10.第三種人沒有采納批評的誠意,只是巧言令色。
相關詞語
- cǎi fǎng采訪
- cǎi yòng采用
- cǎi xiāng lù采香路
- cǎi qǔ采取
- róng nà容納
- cǎi gòu采購
- wù cǎi物采
- cǎi xiāng jìng采香徑
- hǎi nà bǎi chuān海納百川
- sè cǎi色采
- wú jīng dǎ cǎi無精打采
- cǎi dǎ采打
- nà mǐ納米
- shēng nà聲納
- cǎi xiāng jīng采香涇
- guāng cǎi光采
- cǎi shí采食
- nà mù cuò納木錯
- shén cǎi yì yì神采奕奕
- nà kuà nuó yāo納胯挪腰
- shěng cǎi省采
- qī cǎi七采
- cǎi sāng采桑
- cǎi bǔ采補
- cǎi yī采衣
- zhōng nà中納
- zuǒ yòu cǎi huò左右采獲
- nà gān納肝
- xiàn nà shǐ獻納使
- huái cǎi槐采
- nà jiàn納諫
- xiào nà笑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