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ū táo
注音ㄅㄨ ㄊㄠˊ
⒈ ?逃亡;逃竄。
例千計逋逃。
英flee; abscond;
⒉ ?逃亡的罪人;流亡的人。
英runaway;
⒈ ?逃亡;流亡。
引《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
孔 傳:“馬牛其有風佚,臣妾逋亡。”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軍敗身辱,逋逃出走。”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欲逋逃,又恐怕諸軍笑。”
洪深 《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六章三:“為因戀愛的過失而逋逃。”
⒉ ?逃亡的罪人;流亡者。
引《書·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
孔 傳:“言 紂 棄其賢臣而尊長逃亡之罪人信用之。”
漢 揚雄 《百官箴·光祿勛箴》:“忘其廊廟,而聚夫逋逃。”
唐 杜甫 《遣遇》詩:“奈何黠吏徒,漁奪成逋逃。”
⒊ ?謂藏納。
引楊篤生 《新湖南》第四篇:“國家之政治機關,乃吾國民建設大社會之完全秩序,非政府之所得藪逋逃而憑狐鼠也。”
⒈ ?逃亡的罪人。
引《書經·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
唐·杜甫〈遣遇〉詩:「奈何黠吏徒,漁奪成逋逃。」
⒉ ?逃亡。也作「波濤」、「波逃」、「浮逃」。
引《書經·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
《儒林外史·第七回》:「貞臣良佐,忽為悖逆之人;郡守部曹,竟作逋逃之客。」
1.惟葉志超、衛汝貴均系革職拿問之人,藏匿天津,以督署為逋逃藪,人言嘖嘖,恐非無因。
2.安清匪會中人視為逋逃之藪,時出行動,聚黨日眾,挾嫌逞兇,…架殺營兵、鄉約,戕害線勇作惡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