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é yì
注音ㄉㄜˊ 一ˋ
繁體德義
⒈ ?道德信義。
⒉ ?謂賞罰得當;亦謂從善去惡。
⒈ ?道德信義。
引《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二》:“彼皆戴仰大王德義,愿為大王臣妾。德義已行,南面稱伯, 楚 必斂衽而期。”
晉 潘岳 《西征賦》:“誦六藝以飾姦;焚詩書而面墻;心不則於德義,雖異術而同亡。”
宋 曾鞏 《送李材叔知柳州》:“古之人為一鄉一縣,其德義惠愛,尚足以薰蒸漸澤。”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或棄斥德義,蹇視淫游,以嘲弄社會,聊快其意,如 堂祥。”
⒉ ?謂賞罰得當;亦謂從善去惡。
引《國語·周語中》:“故圣人之施舍也議之,其喜怒取與也亦議之,是以不主寬惠,亦不主猛毅,主德義而已。”
韋昭 注:“賞得其人,罸當其罪,是為德義。”
《國語·晉語七》:“悼公 與 司馬侯 升臺而望,曰:‘樂夫?’對曰:‘臨下之樂則樂矣,德義之樂則未也。’公曰:‘何謂德義?’對曰:‘諸侯之為,日在君側,以其善行,以其惡戒,可謂德義矣。’”
韋昭 注:“善善為德,惡惡為義。”
1.記者從11月26日閉幕的*共黑龍江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獲悉,許兆君、朱德義被給予留黨察看一年處分。
2.整個數育過程都貫穿著一條道德義務感的紅線。義務感并不是束縛人的枷鎖,它能使人獲得真正的自由。恪守義務可以使人變得更高尚。教育者的任務,就在于使義務感成為自覺紀律這個極其重要品質的核心,缺少了這種品質,學校就是不可想象的。
3.惟有德義者,方能恤民。能恤民者,方能用兵。
4.對奸夫淫婦的道德義憤成為網絡輿論的主流,甚至有人自告奮勇要當武松,去上門追殺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