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ù yì
注音ㄨˋ 一ˋ
繁體物議
⒈ ?眾人的議論,多指非議。
例止息物議。
不屑物議。——《南史·謝幾卿傳》
[李]泰每為之先拜,圭亦以師道自居,物議善之。——《唐書·王圭傳》
英criticism from the people;
⒈ ?眾人的議論。
引《宋書·蔡興宗傳》:“及 興宗 被徙,論者并云由 師伯 …… 師伯 又欲止息物議,由此停行。”
宋 孔平仲 《續世說·方正》:“子一 知 異 不為物議所歸,未嘗造門,其高潔如此。”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舊聞·安頓窮人》:“昔 陳文恭 公宏謀撫 吳,禁婦女入寺燒香,三春游屐寥寥,輿夫、舟子、肩挑之輩,無以謀生,物議譁然,由是弛禁。”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六:“此外還有少數職員的女眷……于是便惹起了物議:‘奇裝異服,妖艷過市。’”
⒈ ?批評的輿論。
引《北史·卷六·齊高祖神武帝本紀》:「王若厭伏人情,杜絕物議,唯有歸河東之兵,……止戈散馬,各事家業。」
《聊齋志異·卷二·聶小倩》:「卿防物議,我畏人言。」
1.物議讓她倍感壓力,精神幾乎崩潰.
2.然猶不免一言其非者,豈非物議沸騰,事勢迫切而不可止歟?
3.他的近作粗制濫造.他似乎自以為是名作家便可免遭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