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ì yán
注音ㄐ一ˋ 一ㄢˊ
繁體霽顏
⒈ ?收斂威怒之貌。
⒉ ?指和顏悅色貌。
⒈ ?收斂威怒之貌。 《明史·楊榮傳》:“帝( 成祖 )威嚴,與諸大臣議事未決,或至發怒。
引榮 至,輒為霽顏,事亦遂決。”
⒉ ?指和顏悅色貌。
引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閻羅宴》:“王者霽顏命坐,即賜宴飲。”
李大釗 《青春》:“偷隙一盼,霽顏相向。”
⒈ ?霽,雨過天晴。霽顏指內心惱怒,但表面上卻裝成和顏悅色的樣子。
引宋·無名氏《李師師外傳》:「帝意不悅,為霽顏,以老娘呼之,諭以一家子無拘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