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ǎn zé
注音ㄍㄢˇ ㄗㄜˊ
繁體敢則
⒈ ?莫非;大概。
⒉ ?必定。
⒊ ?正是。
⒈ ?莫非;大概。
引元 王子一 《誤入桃源》第二折:“擺列著金釵十二行,敢則夢上他 巫山 十二峯。”
明 桑紹良 《獨樂園》第二折:“你敢則會降龍,能伏虎。”
《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敢則《三禮匯通》這部書是他們家纂的!怎么越説越有禮呢?”
⒉ ?必定。
引元 無名氏 《鎖魔鏡》第二折:“喒兩箇橫鎗躍馬且交半籌,敢則一陣里抹了芒頭。”
明 無名氏 《樂毅圖齊》第二折:“東殺過 東海 岸,西殺過 玉門關,敢則一陣教煉盡江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撫兵》:“為甚么擊鼓敲門鬧轉加,敢則要劫庫搶官衙。”
⒊ ?正是。
引元 喬吉 《金錢記》第一折:“這嬌娃是誰家?尋包彈,覓破綻,敢則無纖搯。”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一折:“君圣明威伏了四海,敢則他這廟堂臣八輔三臺。”
⒈ ?一定能。
引《孤本元明雜劇·鎖魔鏡·第三折》:「喒兩個橫鎗躍馬且交半籌,敢則一陣里抹了芒頭。」
⒉ ?正是。
引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這嬌娃,是誰家。尋包彈,覓破綻,敢則無纖搯,似軸美人圖畫。」
⒊ ?莫非、大概。
引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擺列著金釵十二行,敢則夢上他巫山十二峰。」
1.一百零五、表現勇敢則勇氣來;往后退縮則恐懼來。康拉德
2.眾皆屏息不敢則聲,服侍的婆子哭泣道:“早起我陪夫人在園中散步,夫人興致好好,有說有笑的。
3.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4.眾人也多懊悔,不敢則聲,黃撮空沒做道理處,文謅謅強通句把不中款解勸的話,看見辨悟不喜歡,也再沒人敢討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