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è zhì
注音ㄙㄜˋ ㄓˋ
繁體澀滯
⒈ ?滯澀;不流暢。
例聲音澀滯。
英unsmooth;
⒈ ?亦作“澁滯”。
⒉ ?險(xiǎn)阻;不通暢。
引《晉書·郄超傳》:“僶俛秋冬,船道澀滯。”
元 王惲 《挽漕》詩:“必資州縣力,澁滯方可度。”
⒊ ?指不滑潤。
引《紅樓夢》第四四回:“撲在面上,也容易勻凈,且能潤澤,不像別的粉澀滯。”
⒋ ?言語、思路等遲鈍,不流暢。
引《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眼見得禮貌粗疏,語言澀滯。”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科第·異事》:“﹝ 餘姚 邵二云 ﹞是日忽文思澀滯,至夜半而首藝尚未成,心甚慌惚。”
魯迅 《書信集·致曹白》:“我也這樣,翻譯多天之后,寫評論便澀滯。”
⒈ ?阻澀、不順暢。
引《晉書·卷六七·郗鑒傳》:「僶俛秋冬,船道澀滯。」
⒉ ?言語鈍塞,思路遲緩或表情癡呆的樣子。
引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覷了他澀滯氣色,聽了他微弱聲息。」
《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眼見得禮貌粗疏,語言澀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