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ōng jiǎ
注音ㄊㄨㄥ ㄐ一ㄚˇ
⒈ ?漢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
英interchangeability of words or characters;
⒈ ?互相借用。
引明 文徵明 《企齋先生傳》:“先生昆弟五人,白首同居,有無通假,死喪患難,惠恤惟勤,於倫誼至篤也?!?br />張元濟 《<愧郯錄>跋》:“書此以識吾友通假之惠,并為是書慶幸焉?!?/span>
⒉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嚴格說,與本無其字的假借不同,但習慣上也通稱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為“功”,借“駿”為“峻”;雙聲通假,如借“?!睘椤翱棥?,借“果”為“敢”;迭韻通假,如借“崇”為“終”,借“革”為“勒”。古書多用通假字;今簡化漢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為“穀”,借“吁”為“吁”。
⒈ ?同音字或近音字相互通用或假借。古書常用通假字,可包括三種:一、同音通假。如借公為功。二、雙聲通假。如借果為敢。三、疊韻通假。如借崇為終。
英語phonetic loan character, using one character interchangeably for phonetically related characters
1.真是最令人費解的一件事,本該正經的時候大家通通不正經,結局已經注定,終于可以名正言順不正經了,大家又通通假裝正經,如果能將這假裝的正經維持到最后一刻,也算可歌可泣,但大家明顯沒有做到。
2.真是最令人費解的一件事,本該正經的時候大家通通不正經,結局已經注定,終于可以名正言順不正經了,大家又通通假裝正經,如果能將這假裝的正經維持到最后一刻,也算可歌可泣,但大家明顯沒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