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uà wù
注音ㄍㄨㄚˋ ㄨˋ
繁體詿誤
⒈ ?貽誤;連累。
⒈ ?貽誤;連累。
引《戰國策·韓策一》:“夫不顧社稷之長利,而聽須臾之説,詿誤人主者,無過於此者矣。”
《漢書·息夫躬傳》:“昔 秦繆公 不從 百里奚、蹇叔 之言,以敗其師,悔過自責,疾詿誤之臣,思黃髮之言,名垂於后世。”
宋 梅堯臣 《次韻和司馬學士慮囚》:“常憂有詿誤,非罪罹暴迫。”
清 魏源 《再書<宋名臣言行錄>后》:“然且欺后世無復讀書人,動輒贋某書,臆某事,鼓譟后生,詿誤來學。”
⒈ ?因受蒙蔽而犯了過失。漢·桓譚〈上疏論讖記〉:「今諸巧慧、小才、伎數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以欺惑貪邪,詿誤人主,焉可不抑遠之哉?」也作「罣誤」、「絓誤」。
1.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宮閫,幸災樂禍,首為逆亂,詿誤善良;如在兵革之時,構扇反復,縱橫說誘,不識存亡,強相扶戴:此皆陷身滅族之本也。誡之哉!誡之哉!
2.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宮閫,幸災樂禍,首為逆亂,詿誤善良;如在兵革之時,構扇反復,縱橫說誘,不識存亡,強相扶戴:此皆陷身滅族之本也。誡之哉!誡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