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ù shū
注音ㄓㄨˋ ㄕㄨ
繁體註疏
⒈ ?古籍的“注”和“疏”的合稱。
例《十三經注疏》
英notes and commentaries;
⒈ ?注和疏的并稱。注,對經書字句的注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對注的注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注、疏內容關乎經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 宋 人將十三經之 漢 注 唐 疏合刊,“注疏”之稱始流行。
引唐 韓愈 《冬薦官殷侑狀》:“前件官兼通三傳,傍習諸經,注疏之外,自有所得……以臣所見,堪任御史、太常博士。”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二》:“國史云:‘ 慶歷 以前,學者尚文辭,多守章句注疏之學。’”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舍注疏立異論》:“若舍注疏而立異論,不可輒許。”
郭沫若 《文藝論集·王陽明禮贊》:“儒家的精神、 孔子 的精神,透過后代注疏的凸凹鏡后是已經歪變了的。”
⒉ ?記述,記載。
引《三國志·蜀志·楊戲傳》:“其 戲 之所贊而今不作傳者,余皆注疏本末於其辭下,可以觕知其髣髴云爾。”
晉 袁宏 《<后漢紀>序》:“末吏區區,注疏而已,其所稱美,止於事義。”
注解和解釋注解的文字。 宋 陳師道 《后山談叢》卷一:“蓋舉子專誦 王氏 章句,而不解義,正如學究誦註疏爾。”
明 莊元臣 《叔苴子》卷六:“註疏非不能解經也,習於成解而廢夫研尋,則人之得之也不深。”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陸中丞》:“公所著《切問齋叢書》,皆選本朝諸名臣奏疏見諸施行者,各分門類,其註疏尤詳備。”
⒈ ?注解及闡釋注解的文字合稱為「注疏」。
引唐·韓愈〈冬薦官殷侑狀〉:「前件官兼通三傳,傍習諸經,注疏之外,自有所得。」
宋·邢昺〈孝經注疏序〉:「奧旨微言,已備解乎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