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ǎn zhì
注音ㄉ一ㄢˇ ㄓˋ
繁體典質
⒈ ?典押。以物為抵押換錢,可在限期內贖回。
英mortgage;
⒈ ?以物為抵押換錢,可在限期內贖回。
引《舊唐書·盧群傳》:“﹝ 盧羣 ﹞先寓居 鄭州,典質良田數頃。及為節度使至鎮,各與本地契書,分付所管令長,令召還本主,時論稱美。”
按,此言接受典質。 《金史·太宗紀》:“先帝以同姓之人有自鬻及典質其身者,命官為贖。”
清 沉復 《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余夫婦居家,偶有需用,不免典質,始則移東補西,繼則左支右絀。”
夏衍 《走過來的道路》:“我出身在一個沒落了的小地主的家庭,三歲喪父,窮困到靠典質和借貸度日。”
⒈ ?用物品抵押,向人借貸金錢。也作「典當」。
引《舊唐書·卷一四〇·盧群傳》:「先寓居鄭州,典質良田數頃。」
《浮生六記·卷三·坎坷記愁》:「余夫婦居家,偶有需用,不免典質。」
1.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