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ǔ mí
注音ㄗㄨˇ ㄇ一ˊ
繁體祖禰
⒈ ?祖廟與父廟。
⒉ ?先祖和先父。亦泛指祖先。
⒊ ?本源;起始。
⒈ ?祖廟與父廟。
引《周禮·春官·甸祝》:“舍奠于祖禰,乃斂禽,禂牲,禂馬,皆掌其祝號。”
《史記·孝武本紀》:“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庭,以合明應。”
⒉ ?先祖和先父。亦泛指祖先。
引漢 蔡邕 《鼎銘》:“乃及 忠文,克慎明德,以服享祖禰之遺風,悉心臣事,用媚天子。”
《舊唐書·段文昌傳》:“以先人墳墓在 荊州,別營居第以置祖禰影堂,歲時伏臘,良辰美景享薦之。”
宋 文天祥 《<告先太師墓文>跋》:“余始至 南安軍,即絶粒為告墓文,遣人馳歸,白之祖禰。”
⒊ ?本源;起始。
引清 徐釚 《詞苑叢談·三百篇為詞祖》:“凡此煩促相宣,短長互用,以啟后人協律之原,豈非《三百篇》實祖禰哉。”
章炳麟 《訄書·訂文》:“數字之義,祖禰一名,久而莫蹤跡之也。”
鄭振鐸 《中國俗文學史》第一章:“所謂徽調、漢調、秦腔等等,都是代表的地方戲,先于皮黃而出現,而為其祖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