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忠誠善良。
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后漢書·張酺傳》:“臣伏見 夏陽侯 瓌,每存忠善,前與臣言,常有盡節之心。”三國 蜀 諸葛亮 《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1.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2.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3.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4.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