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

詞語解釋
揭竿[ jiē gān ]
⒈ ?舉竿;持竿。特指武裝暴動。豎立旗竿。
引證解釋
⒈ ?舉竿;持竿。
引《莊子·庚桑楚》:“若規規然,若喪父母,揭竿而求諸海也。”
成玄英 疏:“似儋揭竿木,尋求大海,欲測深底,其可得乎!”
漢 賈誼 《過秦論上》:“﹝ 陳涉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
⒉ ?特指武裝暴動。
引《舊唐書·柳璨傳論》:“李氏 之失馭也……狐鳴鴟嘯,瓦解土崩。帶 河 礪岳之門,寂無 琨 逖 ;奮挺揭竿之類,唯効 敦 玄。”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楊誠齋軍門》:“公嘗入陛見,其署篆者暴虐,激變營兵,亂軍 蒲大芳 揭竿而起。”
陳毅 《滿江紅·黃金海岸》詞:“獨立 非洲 西北始,揭竿而起相踵接。”
⒊ ?豎立旗竿。
引《野獲編·科場·旗竿》引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士子鄉會試得雋,郡縣始揭竿於門,懸捷旗。”
國語辭典
揭竿[ jiē gān ]
⒈ ?豎竿、舉竿。
引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分字解釋
※ "揭竿"的意思解釋、揭竿是什么意思由忙推網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新軍的出世,不僅沒能保住清王朝,反而是武昌起義南方新軍揭竿而起,北方新軍逼宮相迫,清王朝苦心孤詣培養的保衛者變成了王朝的掘墓人。
2.明末從天啟年間陜西澄城的農民揭竿而起開始,統治階級鎮壓農民起義的戰爭便連年不斷,戰火一直延續到清初的幾十年,兵連禍結,硝煙覆蓋數十省。
3.他們如牛負重,掙扎茍活,怨聲載道,絕望逃亡,最后逼上梁山揭竿起義,終至王朝崩潰,政權更替。
4.農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義舉,深受當時人民的歡迎。
5.美國揭竿而起擺脫了英國的束縛,法國也隨之效仿。
6.從歷史上看,凡是*制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公民一般都比較缺乏理性,他們要么被政府權力隨意支使,成為百依百順的良民,要么揭竿而起,成為占山為王的暴民。
7.閻爾梅哀痛萬端,在各地抗清志士紛紛揭竿而起的情況下,他憤然投袂荷戈,在家鄉組織了七千人的抗清隊伍。
8.新軍的出世,不僅沒能保住清王朝,反而是武昌起義南方新軍揭竿而起,北方新軍逼宮相迫,清王朝苦心孤詣培養的保衛者變成了王朝的掘墓人。
9.經過秦的大一統和二世而亡,中國從比較安定的環境中進入了大動蕩的時期,此刻農民戰爭風起云涌,揭竿而起,斬木為旗,在這樣的動亂的年代,俠又大量的涌現,這種俠風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期。
10.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廣東客家人洪秀全在嶺南揭竿而起,直搗南京,建立起太平天國,又極大地激勵了孫中山,所以年幼的孫中山,決心要做洪秀全第二。
相關詞語
- àn jiē按揭
- tiáo jiē條揭
- jiē kāi揭開
- qiāo zhú gān敲竹竿
- jiē dǐ揭底
- mù gān幕竿
- jī gān雞竿
- lì jiē厲揭
- mó jiē tuó摩揭陀
- qīng gān青竿
- jiē shì揭示
- jiē guō揭鍋
- jiē tiě揭帖
- shù jiē樹揭
- jiē xiǎo揭曉
- jiē pái揭牌
- gān jīng竿旌
- gān yú竿旟
- jiē duǎn揭短
- jiē zhū揭橥
- jiē chē揭車
- jiē zǎi揭載
- bào gān爆竿
- lún gān綸竿
- zhāo rán ruò jiē昭然若揭
- jiē mù揭幕
- zhú gān竹竿
- zhū gān朱竿
- nào zhú gān鬧竹竿
- zhí gān執竿
- jiē jú揭局
- qiāng gān槍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