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ēi wáng
注音ㄨㄟ ㄨㄤˊ
詞性形容詞
⒈ ?接近于滅亡的十分危急的局勢。
例民族危亡。
英in peril; be at stake;
⒈ ?危急,滅亡。
引《荀子·富國》:“百姓曉然皆知其污漫暴亂而將大危亡也。”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不下 漢王,危亡可立而待也。”
《南史·虞寄傳》:“況將軍釁非 張繡,罪異 畢諶,當何慮於危亡,何失於富貴?”
毛澤東 《質問國民黨》:“我們愿意和你們合作到底,共同挽救民族于危亡。”
⒈ ?處于被滅亡的危險局勢。
引《史記·卷九七·酈生傳》:「王疾先下漢王,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漢王,危亡可立而待也。」
英語at stake, in peril
德語auf dem Spiel stehen
法語menace d'extinction, péril de mort
1.今后,誰能解救祖國于危亡,使民眾安居樂業,即馨香禱祝之。
2., 清朝末年,內憂外患,國無寧日,人民渴望有安邦定國的志士出現,挽救民族的危亡。
3., 清朝末年,內憂外患,國無寧日,人民渴望有安邦定國的志士出現,挽救民族的危亡。
4.而只有那些在國家危亡之際挺身而出,守死善道,百折不撓的仁人志士。
5.但是,蔣介石反動派卻不顧民族危亡,槍口對內,一心反共,對日本帝國主義卑躬屈膝,把大好河山拱手相送。
6.面對外敵的入侵和民族的危亡,他積極奔走呼號,倡導開發民智、啟發民眾愛國覺悟。
7.1911年5月,皇族內閣成立,岑春煊對此更為失望,稱此局面為“吏殘于上,民怨于下,譬猶厝火積薪,不可終日危亡之勢,盡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