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āo zhù
注音ㄐ一ㄠ ㄓㄨˋ
繁體膠柱
⒈ ?膠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調節音的高低。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⒈ ?膠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調節音的高低。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參見“膠柱鼓瑟”。
引三國 魏 邯鄲淳 《笑林》:“齊 人就 趙 人學瑟,因之先調,膠柱而歸,三年不成一曲。”
唐 李紳 《拜三川守》詩:“改張琴瑟移膠柱,止息笙篁辨魯魚。”
明 張居正 《答薊鎮巡撫劉百川書》:“薊 永 事勢,與他鎮不同,若俟賊已見形,而后調兵支糧,則無及矣。事有權宜,不宜膠柱,惟公裁之。”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韻》:“輟耕投筆日,膠柱刻舟嗤。”
1.如在李漁論及相體裁衣、因人而異時提出:“相體裁衣之法,變化多端,不應膠柱而論。
2.古詩語言鑒賞問題,需要強調的是:一、鑒賞的角度遠不止這三個方面,二、各個角度往往交叉在一起,鑒賞時一定要綜合考慮,切不可膠柱鼓瑟!
3.若膠柱鼓瑟,牽拘于文獻,而欲揭發古代之真相,則恐其南轅北轍。
4.時代前進了,思想得轉變,膠柱鼓瑟是不行的。
5.時代前進了,思想得轉變,膠柱鼓瑟是不行的。
6.情況變了,辦法也要適應,不能膠柱鼓瑟。
7.一百十五、古詩語言鑒賞問題,需要強調的是:一、鑒賞的角度遠不止這三個方面,二、各個角度往往交叉在一起,鑒賞時一定要綜合考慮,切不可膠柱鼓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