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
![掌故](http://m.wangrui19258.cn/d/file/titlepic/cidian138370.png)
詞語解釋
掌故[ zhǎng gù ]
⒈ ?歷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跡等。
例孝文、孝武因襲掌故,未遑講試。——《史記·龜策列傳》
英anecdotes;
引證解釋
⒈ ?亦作“掌固”。官名。 漢 置,太常屬官,掌管禮樂制度等的故實(shí)。
引《史記·儒林列傳》:“是時(shí) 伏生 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 朝錯 往受之。”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宜命掌故悉奏其儀而覽焉。”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jìn)梁元帝表》:“久應(yīng)旁求掌故,咨詢天官,斟酌繁昌,經(jīng)營高邑。”
南朝 宋 鮑照 《論國制啟》:“伏見 彭城國 舊制,猶有數(shù)卷,雖多殊革,大綱可依,愚謂宜令掌固刊而撰之。”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八:“平原 猶豫不能決,欲留其人,處以掌故,其人力辭,竟去。”
清 盧文弨 《鍾山札記·掌固》:“固,本與‘故’通,掌故亦可作‘掌固’……與《周禮·夏官》之掌固,其職自殊。”
⒉ ?舊制舊例;故事,史實(shí)。
引《史記·龜策列傳》:“孝文、孝景 因襲掌故,未遑講試。”
宋 岳珂 《愧郯錄·服章入銜》:“此南渡而后,掌故散訛之失也。”
《明史·楊廷和傳》:“好考究掌故、民瘼、邊事及一切法家言。”
清 韓泰華 《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於朝章掌故也,明於兵刑錢穀也。”
魯迅 《且介亭雜文·買<小學(xué)大全>記》:“為了文字獄,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但一面卻也使昧于掌故。”
國語辭典
掌故[ zhǎng gù ]
⒈ ?國家的故事、史實(shí)、慣例。即今一國的典章制度或故事傳說。
引《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bǔ)龜策傳》:「孝文、孝景因襲掌故,未遑講試。」
⒉ ?職官名。周代時(shí)負(fù)責(zé)防御城池,漢時(shí)掌管禮樂制度,唐代則看守倉庫、陳設(shè)等。
英語anecdote, tales (esp. about historical figure)?
法語anecdote
分字解釋
※ "掌故"的意思解釋、掌故是什么意思由忙推網(wǎng)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居漸久,乃得識主人呂君天寶,與交談,絕不似一般商賈中人,舉凡時(shí)勢之趨向,社會之變動,以及廈埠之掌故,無不歷曉,較諸縉紳先生,識見更遠(yuǎn)大有加。
2.其內(nèi)容則是五花八門,有歷史掌故、遺聞軼事、文藝隨筆、人物評論、科學(xué)小品、志怪雜錄、讀書雜記等。
3.因賣官營私、收受賄賂,珍妃曾受到慈禧的杖刑懲處,這是晚清野史里津津樂道的掌故,早已為喜讀這段歷史的大眾讀者所熟知。
4.書話跟書跋一樣難寫。寫版本、校勘固然枯燥,總要加點(diǎn)買書經(jīng)過、書林掌故、讀書所感才耐讀。散文也這樣,通篇議論跟通篇抒情都要不得;有點(diǎn)情事,有點(diǎn)故實(shí),再加些真誠,自可脫俗。
5.受中國幾千年禮教思想的洗禮,父辭子繼,累世不衰的家族才是當(dāng)世人所推崇的,像張公藝九世同居,歷世旌表的掌故,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表率。
6.居漸久,乃得識主人呂君天寶,與交談,絕不似一般商賈中人,舉凡時(shí)勢之趨向,社會之變動,以及廈埠之掌故,無不歷曉,較諸縉紳先生,識見更遠(yuǎn)大有加。
相關(guān)詞語
- gù wǒ故我
- wú yuán wú gù無緣無故
- gù shì故事
- gù èr故二
- gù tǔ故土
- gù lǐ故里
- zhí zhǎng執(zhí)掌
- shēn gù身故
- zhǎng shēng掌聲
- shì gù是故
- gù zhàng故障
- zhǎng píng掌平
- shǒu zhǎng手掌
- yǐ gù以故
- gù cháng故常
- zhǎng mén掌門
- zhǎng wò掌握
- hé zhǎng合掌
- gù dú故櫝
- lòu zhǎng fēng漏掌風(fēng)
- yí gù疑故
- wáng zài zhǎng shàng王在掌上
- gù rén故人
- gù jiāo故交
- gù dì故地
- fǔ zhǎng拊掌
- suǒ gù瑣故
- zhǎng cáng掌藏
- yǒu gù有故
- fān zhǎng飜掌
- dǐ zhǎng tán bīng抵掌談兵
- dì zhǎng guì地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