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虜
詞語解釋
俘虜[ fú lǔ ]
⒈ ?戰爭中活捉的敵方從事戰爭的人員。即戰俘。
英captive; prisoner of war;
⒉ ?非本意地受(義務、責任或財產)約束的人。
英prisoner;
俘虜[ fú lǔ ]
⒈ ?虜獲。
例俘虜敵軍三百人。
英capture;
引證解釋
⒈ ?亦作“俘擄”。亦作“俘鹵”。
⒉ ?戰爭中擒獲或被擒獲。
引《晉書·祖逖傳》:“乃歌曰:‘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
《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五》:“應有百姓婦女,曾經俘擄他處為婢妾者,一任骨肉識認。”
清 袁枚 《隨園隨筆·諸史》:“而《咸通録》言是役也,俘鹵百萬,總集 相州,斷六十萬人於 漳河,血流成川。”
何其芳 《老百姓和軍隊》:“有時指著我們俘虜來的高大的 日本 馬,他們說:‘那是匹洋馬。’”
⒊ ?泛指捉住。
引浩然 《艷陽天》第八六章:“追了好半天,總算把 彎彎繞 放出來的雞全部俘虜了。”
⒋ ?戰爭中擒獲之敵人,或為敵所擒獲者。
引《魏書·太祖紀》:“於俘虜之中擢其才識者 賈彝、賈閨、晁崇 等與參謀議,憲章故實。”
《樂府詩集·橫吹曲辭·隔谷歌》:“兄為俘虜受困辱,骨露力疲食不足。”
例如:不虐待俘虜。
⒌ ?比喻以一種情感、氣氛或藝術的力量等吸引、感染或征服對方。
引端木蕻良 《琴》:“但是她又是那樣的顫抖呵,她恐懼這手臂會將她俘虜。”
徐遲 《三峽記》:“祁連山 俘虜了我的心, 青海湖 我一見鐘情。”
《新華月報》1962年第1期:“這就使作品閃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的光彩,具有俘虜聽眾的魅力。”
國語辭典
俘虜[ fú lǔ ]
⒈ ?擒獲、征服。
引《晉書·卷六二·祖逖傳》:「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
⒉ ?被俘的人或物。
引唐·白居易〈李陵論〉:「屈身于夷狄,束手為俘虜。」
分字解釋
※ "俘虜"的意思解釋、俘虜是什么意思由忙推網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很薄,愛使我變得無恥,你是我走不過去的迷魂陣;面對著你我不堪一擊,卸去偽裝舉起雙手,從俘虜走向奴隸。七夕情人節快樂!
2.垂頭喪氣的俘虜如同喪家犬一樣。
3.夏日高溫不斷,問候不緊不慢,延伸出思念的藤蔓,捆綁清涼到你身邊,俘虜幸福讓你審判,竊取快樂讓你獨占,活捉好運讓你分攤,愿你清爽愜意每一天!
4.七一了,本著黨指揮槍的原則,我決定動用幸福部隊,對你發動戰爭!阻擊你的貧窮,擊潰你的煩惱,俘虜你的壓力,流放你的霉運,讓你在幸福前乖乖投降!
5.對一切人們的疾苦,希望是唯一價廉而普遍的治療方法;它是俘虜的自由,病人的健康,戀人的勝利,乞丐的財富。
6.一位主將不應過于重視俘虜的報告,因而輕信自己對敵軍地位的猜測為正確,除非那些報告與先鋒隊的報告相符合。
7.一位將領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忘記掌握敵情這件大事,為此他應當動用一切手段,包括:組織偵察,派遣間諜,組織由能干的軍官領導的輕裝部隊,規定各種信號以及派遣訓練有素的軍官到前衛去審訊俘虜。
8., 尹海春看著渡邊,心田漾起一股熱潮,熱潮給她一種自豪感,她是一個女兵,也俘虜了不可一世的小日本*子。
9.她看了一眼自己手中的俘虜——吐蕃大首領,卻發現吐蕃大首領面無表情,沉吟不語,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10.做人須知理、知趣、知足。知理,是懂得做人道理,把握做人的本分;知趣,是處事把握分寸,能張弛有度;知足,即不為物欲俘虜,滿足以無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