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ēng zhù
注音ㄉㄥ ㄓㄨˋ
繁體燈炷
⒈ ?即燈心。
⒈ ?即燈心。參見“燈心”。
引《梁書·諸夷傳·扶南》:“復東行 漲海 千餘里,至 自然大洲。其上有樹生火中,洲左近人剝取其皮,紡績作布……或作燈炷,用之不知盡。”
《法苑珠林》卷四四:“堂內長明燈,鼠銜燈炷,燒諸旛蓋,遂及精舍,七重都盡。”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燈心草》:“吳 人栽蒔之,取瓤為燈炷。”
⒈ ?油燈或酒精燈,用來點火的燈草、紗、線等。也作「燈心」、「燈芯」。
引《南史·卷七八·夷貊傳上·南海諸國傳》:「與蕉麻無異而色微青黑,若小垢洿,則投火中,復更清潔,或作燈炷,用之不知盡。」
1.此時天尚未亮,在五艘巨艦的燈炷映照下,天上星月黯然失色,似在顯示他宇文閥的興起,使南方士族變失去往日的光輝……
2.此時天尚未亮,在五艘巨艦的燈炷映照下,天上星月黯然失色,似在顯示他宇文閥的興起,使南方士族亦失去往日的光輝。
3.此時天尚未亮,在五艘大禹龍舟通天徹地的龍眼燈炷映照下,天上星月黯然失色,似在顯示他巨鼎侯府的興起,使鎮守天塹地縫的“無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