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ī bǐng
注音ㄗ ㄅ一ㄥˇ
繁體資稟
⒈ ?天資,稟賦。
⒈ ?天資,稟賦。《舊唐書》作“資糧”。
引宋 蘇轍 《除尚書右丞諸公免書》:“某家世寒陋,資稟冥煩。”
《水滸傳》第六一回:“有出人英武,凌云志氣,資稟聰明。”
《清史稿·選舉志二》:“擬仿照同文館例,於 上海 添設(shè)外國語言文字學(xué)館,選近郡年十四歲以下資稟穎悟、根器端靜之文童,聘西人教習(xí)。”
規(guī)定發(fā)給的糧米。 《新唐書·裴胄傳》:“初, 李兼 嘗罷 南昌 卒千餘人,收資稟為月進(jìn), 胄 白罷之。”
⒈ ?天賦。
引明·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勤學(xué)〉:「其人資稟雖甚超邁,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有弗鄙賤之者乎?」
1.我們?yōu)樽鎳?wù),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個人應(yīng)該按照資稟,各盡所能。
2.我們?yōu)樽鎳?wù),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個人應(yīng)該按照資稟,各盡所能。歌德
3.我們?yōu)樽鎳?wù),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個人應(yīng)該按照資稟,各盡所能。歌德
4.我們?yōu)樽鎳?wù),也不能都採用同一方式,每個人應(yīng)該按照資稟,各盡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