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的成語故事

拼音lǎo ér bù sǐ
基本解釋本是孫子罵舊友原壤年老無德可稱術的話,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會國家或拖累后輩。
出處《論語·憲問》:“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老而不死的典故
春秋時期,原壤的母親病故,他并不痛苦反而唱歌。老友孔子認為他不懂禮法。后來他雙腿伸長坐在席上等孔子到來,孔子責備他:少時不遜順恭敬,長大沒有可以稱道的事情,到年老還不死就會變成害人的東西。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老而不死)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床上安床 | 南朝 陳 姚最《續畫品 毛棱》:“善于布置,略不煩草。若比方諸父,則床上安床。” |
吉星高照 | 陳殘云《熱帶驚濤錄》:“那是他在香港當學徒時刺上的,帶有‘吉星高照’之意。” |
超俗絕世 | 漢·趙壹《非草書》:“夫杜崔張之,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余暇游手于斯。” |
假公濟私 |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他假公濟私,我怎肯和他干罷了也呵!” |
自怨自艾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 |
風馳電掣 | 《六韜 龍韜》:“奮威四人,主擇材力,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 |
簞瓢屢空 | 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
有約在先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老夫人,這事本已有約在先,況兼孩兒又執意定要嫁她,也是他的緣分了。” |
同室操戈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鄭玄傳》:“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
目不轉睛 | 晉 楊泉《物理論》:“子義燃燭危坐通曉,目不轉睛,膝不移處。” |